持而盈之,不若其已。
──老子道德經
其實,透過寫週記整理自己,與分享自己的一些觀點的同時,也發現很多整理出來的問題,現階段不適合放上網分享。
一方面是自己的思緒還很亂,沒整理好;一方面是想法沒表達好,很怕被誤解。
所以,我怎麼這麼能給自己製造問題啊?(哈哈…)
不知道大家有沒發現?每一次的開頭,我都會選一句本周有感的佳句,或是週記內的重點句,來做開頭。
最近回想過往,發現了一點小事情。
以前小時候,身為小朋友的我們在討論時,如果有人說出來的不太對,就會有人跳出來說:不是這樣的,應該是這樣子才對。
這時,大家就會:喔,原來是這樣子呀?
然而當這個方法也有問題時,又會有人跳出來說:不對,這個地方應該這樣子,才對。
在討論大家一番討論之後:嗯,可是這樣子做跟前面不是一樣了嗎?好像還是有點不對?
再次陷入沉默,進行新一輪的思考,一起尋找答案。
但當長大後,遇見相似的問題,卻很難直率的表達出來。
可能對方較為情緒化,讓對談並不友好;或是就算你發現了問題,但每個人的原則不同,與對方相悖,也只是一聲:喔,並沒有近一步討論的空間。
長大後的世界,有時甚至會顛覆幼年時期所建立起來的思想。
也發現,諸多問題不在於對世界的對錯認知,而在於這個人怎麼想?
(拿垃圾分類來舉例,有的人明知要分類,卻因為還有阿姨會負責把關,為了方便就全部丟到一起變成垃圾;經過勸說反而不以為意,只因為這樣子方便?→ 在對方的世界是沒錯的,但在我看來就是不對的,大家也別學喔!)
不論是對與錯,世界都依然有無限可能。
導致,衝動過頭的我面對不同的價值觀,很需要時間好好沉澱自己,再回到生活。
很多時候,問題思緒千絲萬縷,卻模糊的無法表達出來一個合乎自己想法的語序來解惑。
但在機緣巧合下,網路的分享經歷、閱讀書籍,或是你遇上的問題在與人對談中,都有可能透過不同的接觸,來得到心中所想的表達。
在那一刻能更清楚自己遇到的問題;也知道,世上有人同你有相似的看法而開心。
這大概就是,我們需要多和人交流的原因吧?
雖然在網路不比直接面對面交流好,無法否認,透過網路,很多時候亦受到了不少啟發。
同時,遇上志同道合的人,也會有些開心。
所以,大概人一生能遇到的作品有限,每一次都是一種機遇吧?
最近也發現,很多你以為的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呢?
其實,很可能就是改變的突破點。
改變不全是少數人提出來就有用的,反而是提出來的少數人,喚起民眾曾經的想法與關注度,一同解決問題。
有想法願意行動不代表事情能被解決,但有想法喚起大家一起願意行動,或許這才是最治本的方法。(像是環保類型的問題…)
就像前面提到的,很多時候,我們有過想法,但卻不一定會表達;或是,我們曾經想過,但卻找不到解決的方法。
需要慢慢從生活主動去發現與找尋答案,我自己是滿享受這樣的學習過程;儘管身邊的人大多興致不大,用關愛神經病的方式看著我。(唉…)
人要學會沉得住氣,這句話確實滿有道理的。
因為,出現在眼前的任何細節都有可能成為一種啟發。
啟發我們刺激想法,有了想法開始行動,就會很不一樣。
週記-20210919-25【完】
【補充附註】
首先,很感謝Blogger團隊的技術,讓我能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生活。
站內的週記,很歡迎大家分享連結給需要的人,一起發現生活。
但請注意,有著作權,請勿將內容「轉載」、「轉貼」至任何平台。
✔-合理的引用,標示出處,可以。
✘-將內容整文截圖或複製貼上,放到其他平台上,不可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